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一、发展沿革与概况

           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前身是广西师范大学计算分析测试中心、理科实验中心。1999年开始招收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2000年成立环境科学系,2001年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系,2005年整合成立环境与资源学院。目前设有4个本科专业、4个系、3个教工党支部和4个学生党支部;拥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广西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优势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验教学中心、科教结合科技创新基地等,为广西科普教育基地。截至2021年底,学院教职工68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在校学生1141人。

    二、师资与人才队伍

           在现有的51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1人,教授、研究员等正高级职称人员1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副高级职称人员19人;硕士生导师32人、博士生导师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第二层次人选1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八桂学者1人,广西杰青1人,广西第二批高校百人计划1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2人。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2012年以来共引进博士24名,培养博士2名,晋升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入选学校“四大工程”培育人选5人。聘请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蒋忠诚(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曹建华等为教授;聘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樊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利顶等多名外聘教授。

    三、专业和学科建设

           学院设有环境科学(1999年招生)、环境工程(2006年招生)、地理科学(师范专业,2008年招生)、地理信息科学(2020年招生)等本科专业;拥有广西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环境科学,获批广西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招生、环境科学与工程2012年招生)、课程与教学论(地理)硕士学位(2009年招生)、学科教学(地理)教育硕士学位(2009年招生)、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2021年获批)共4个硕士学位授予权。

    四、教学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院拥有自治区级“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科教结合科技创新基地(2019年)等;《水处理工程》入选广西一流课程;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8项,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8项;获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荣获工科组三等奖1项、第三届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能手1人,校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讲课大赛中获奖多人。

    五、科学研究

           学院深入实施“科研强院”战略,形成了环境污染控制、环境生态与生物修复、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材料及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地表环境过程等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2012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基金项目38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1项,广西杰青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重大项目等省部级基金项目39项,其他项目150多项,科研经费超过4000万元,平台建设经费1000多万元;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等高水平论文300余篇,授权专利近60件,并成功转让发明专利1件;获广西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出版了《环境仪器分析实验》《环境生化分析》等教材,《现代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等你来广西》等专著。

    六、实验室(场地)建设

           学院拥有5000多平方米的实验教学与科研场地,拥有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生命科学学院共建)、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广西重点实验室(与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共建)、3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研究所、地理空间与环境大数据实验室等,设备总值近3000万元,为广西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七、学生工作及学生发展

           学院“以本为本”,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定并实施了“领翔计划”,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2012年以来,获得大学生创新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级20余项,在“互联网+”大赛、挑战杯、教学技能竞赛、GIS应用技能大赛等重要赛事中获奖近100项。学院考研上线率达20%以上,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连年被评为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1人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

    八、学生团体及实践基地建设

           我院成立有地理协会、教立方协会、海洋科普协会、创客协会、室内环保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环保科技文化节已成为我院学生活动品牌。先后建设了桂林市国龙中学、桂林市环境保护局、桂林市环境监测站、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20多个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九、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院坚持开放办院、交流活院的理念。先后邀请挪威生命大学沃克教授、中科院袁道先院士、南京大学朱俊杰教授(国家杰青)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组织教师赴芬兰、美国等访学,到南京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调研,参加学术会议师生年均达30人次;与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等企事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

    十、社会服务与产学研结合

           学院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面向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实际,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着力促进产学研融合,扩大学院影响力。2012年以来承担了《广西高校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桂林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三五”规划》《贺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等规划编制,以及水源地保护区技术划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和环境影响评价等横向项目60多项,经费总额600多万元。


    (更新时间: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