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我院目前有相对稳定的五个研究方向,分别为: 环境分析化学、环境生态与生物修复、 污染控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环境与矿物材料

    环境分析化学研究方向

    采用微波高压和光化学等技术制备稳定的液相金属、非金属、半导体纳米粒子,研究其共振散射、拉曼散射等光谱特性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用纳米粒子做标记物,以共振散射光谱等做检测手段,发展纳米标记免疫和纳米标记适配体分析新技术;以生物酶和标记纳米粒子做催化剂,发展高灵敏、高选择性的酶催化和标记纳米催化分析新方法,并用于环境、临床、食品分析。

    采用现代化学和物理方法修饰制备纳米材料,研究其光、电和磁学特性;将纳米材料的多种功能有机耦合,研发多功能纳米材料,并将其用于废水处理、污染物分离富集;用现代分析测试新技术研究自由基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建立自由基降解污染物的机理。

    该课题组成员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 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 150 余篇、 EI 论文 60 余篇 , 20 篇论文发表在 Environ. Sci. Technol. , Anal. Chem. , Clin. Chem. , Biosens. Bioelectron. 等 SCI 影响因子 3.0 以上的重要学术期刊上。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9 项。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2 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 CAIA 奖)二等奖 1 项。

    环境生态与生物修复研究方向

    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科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生物修复技术因其具有成本低、对环境友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已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研究的热点。广西地处华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享有 “ 有色金属之乡 ” 的美誉。目前广西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水土流失、石漠化、地质环境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采矿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本研究方向运用生态学的核心理论,着重研究受破坏或污染地域的生态退化特征及其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退化(污染)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受污染自然水体的生物修复、生态脆弱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污染控制研究方向

    主要致力于水处理技术和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利用方面的研究。在水处理方面,重点是难生物降解与高浓度有机废水、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近年来 对 糖蜜酒精废液、印染废水、电镀废水等开展了催化湿式氧化法、超临界水氧化法、吸附法、吸附 - 微波催化法、吸附 - 氧化再生法、光催化法、高级还原法、机械化学法等处理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在 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利用方面,着重研究含铬废渣的处置技术和各种废渣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研究方向

    立足于本地区资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针对广西特色的植物资源中的活性天然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鉴定研究,研究有效成分、活性物质的生物效价和混配条件下的交互作用,筛选和开发具有新结构、新药理作用的创新药物;以重要活性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进行天然产物合成、改性、衍生化研究;建立定性定量仪器分析和快速检测与质量标准方法体系;在生理活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生物效价、生产工艺及资源生物转化方面都有长期跟踪研究和创新工作。

    环境与矿物材料研究方向

    主要针对广西特色矿产及废弃物资源优势,在环境治理材料、环境功能材料、矿物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在环境治理材料方面,主要利用广西丰富的甘蔗、水稻加工废弃物资源优势,对甘蔗叶、甘蔗渣、稻壳基活性炭的制备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环境功能材料方面,系统研究了稀土 / 锂锰氧电极材料、稀土 / 镁基储氢材料、稀土 /MoSi 2 材料的成分、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关系、机理等;在矿物资源利用方面,针对我国在金属矿尾矿利用程度很低、主要以出口原矿或初选以及初步粉碎的矿石和矿粉为主,而发达国家经加工后以 10 - 100 倍的价格返销的现状,在 90 年代初就开始从事该方面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广西沸石的开发利用研究成果(应用于废水处理、杀菌消毒等方面)已被应用建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这几方面承担了国家级、省级课题、厅级课题及其他课题多项,并取得显著的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理论数十篇,在区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