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与资源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发轫于1936年设立的史地专修科。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获批准设立,200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本专业以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教学法、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为支撑,以“师范”为底色,以“理论教学―实习实践―创新培养”为特色,注重学生地理教学、科研创新及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历丰富,100%拥有博士学位;拥有猫儿山、桂林“一院两馆”、桂林市国龙外国语学校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教育科研实习基地,拥有气候气象、测绘、土壤、地理大数据、师范生技能实训室等实践教学平台,拥有广西生态脆弱区环境过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漓江流域绿色治理与低碳发展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拥有学科教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资源与环境等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科普基地。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发展前景好,自成立至今本专业为区内外培养了大量理论扎实、知识全面、技能熟练、核心素养突出,能在中学从事地理教学工作,以及在科研机构、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代码、名称
(一)专业代码:070501
(二)专业名称:地理科学(师范类)
三、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
(一)培养类型:师范学术型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广西,面向华南,服务全国,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培养具有高尚师德和教育情怀,深刻领会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立志从事基础地理教育事业,具备扎实的地理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熟练掌握地理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全面凸显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基础教育单位承担地理教育教学、科研和相关管理工作的优秀地理教师。毕业生入职五年左右,能够成长为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教育情怀,熟练运用地理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高质量开展地理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具备教育家精神的骨干型地理教师。预期能达到以下具体培养目标:
【预期目标1:师德情怀深厚】
具备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地理教学,关爱学生,乐于奉献,热心服务地理学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预期目标2:教学能力出色】
善于综合运用地理学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地理教学设计、实施和教学评价工作;能够结合地方校情、学情及教学实际,研究制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和方法,有效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预期目标3:育人能力全面】
熟练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规律与方法,针对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和实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综合运用地理学科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技能,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等多项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新时代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预期目标4:发展势头强劲】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养成钻研习惯,掌握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具备反思意识,表现出良好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和地理教研能力,能够引领团队进行集体备课、开展教研活动。
(三)毕业要求
■ 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
1.1 政治立场: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行为准则:遵守党的教育政策和法规,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
2.1 教育志向:扎根中学地理教育及相关工作,认同地理教师工作的意义,热爱地理教学;
2.2 教师品格: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学生,能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塑造品格、奉献祖国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 学会教学
3.【学科素养】
3.1 学科知识:掌握地理学习和研究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3.2 学科能力:深刻理解并具备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掌握地理空间分析、地理过程分析、地理数据分析等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能力。
3.3 综合实践: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视野,了解地理学与地质学、环境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认识地理学科在社会实践领域的应用场景,初步掌握学习地理学的方法与策略,具备一定的应用实践能力。
4.【教学能力】
4.1 教学基本技能:理解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课程标准,把握中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熟悉定性、定量等多元评价教学效果的方法和实践策略;具备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语言表达、教学板书、教学多媒体演示等技能。
4.2 教学实践能力:具备指导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和地理实验等地理实践教学的能力;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能够依据课程标准,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活动。
4.3 教学研究能力:具有探索教学方法与新技术融合的创新意识,主动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数理方法和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技能,能够就教学中的问题展开初步研究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
■ 学会育人
5.【班级指导】
5.1 德育培养:理解道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首要地位,了解中学德育原理和方法;
5.2 班级管理: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方法,具备参与组织、指导中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的能力。
6.【综合育人】
6.1 学科育人: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发挥地理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价值;
6.2 文化育人:营造丰富多样的学校和班级文化,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思想品德和人文精神;
6.3 活动育人:开展班级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
■ 学会发展
7.【学会反思】
7.1 个人反思:将个人学习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树立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根据教育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特点,对自己的教师生涯作正确的职业规划;
7.2 自我发展:了解中学课程与改革的发展历史、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以及学科前沿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初步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7.3 实践反思:学会在实践中反思,初步学会以问题为导向,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在地理教学和综合育人工作中的问题。
8.【沟通合作】
8.1 沟通交流:具备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条理清晰地就地理教学问题与同行及学生家长等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8.2 团队合作:具备在班级、学科组、年级组内参与开展教育活动,主动参与教研和综合育人活动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在不同学科背景团队中发挥个人、团队成员或者负责人的作用。
(四)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图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毕业要求1 【师德规范】 | √ |
|
|
|
√ |
|
|
| |
毕业要求2 【教育情怀】 | √ |
|
|
|
√ |
| √ |
| |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 |
| √ |
| √ |
| √ |
|
| |
| √ |
|
| |
毕业要求4 【教学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毕业要求5 【班级指导】 |
|
| √ |
|
|
| √ |
| |
毕业要求6 【综合育人】 |
|
| √ |
|
|
| √ |
| |
|
| √ |
| |
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 |
|
|
| √ |
| √ |
| √ | |
| √ |
| √ | |
毕业要求8 【沟通合作】 |
|
|
| √ |
|
|
| √ |
四、学制和修业年限
(一)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
(二)修业年限: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
五、所属学科门类及相近专业
(一) 所属学科门类:理学。
(二)相近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六、专业核心课程
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基础、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科教学论、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等。
七、主要实验及实践教学要求
(一)课堂实验实训教学
课堂实验实训教学主要涉及地质学基础、水文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等课堂实验环节。实训实习涉及地质地貌实习,土壤植物地理实习,气象水文实习,测量与地图实习,人文地理实践(含旅游地理、城市地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和教育实践(含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
实践教学要求:一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地理学基础知识;二是加强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动手能力;三是加强学生科学研究基本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四是通过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提高学生地理教学的基本技能和素养;五是每门课程必须有完整的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
(二)教育见习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在大三教育实习之前,开展至少为期2周的教育见习。教育见习作为师范生接触真实教育场景的重要环节。在践行师德方面,需要观察教师日常言行、参与开展班级管理、反思师德修养。在学会教学方面,需要观摩课堂,解析教学逻辑;参与备课,实践教学设计;分析学情,理解因材施教。在学会育人方面,需要融入班级生活,体会育人细节;学习家校沟通,形成育人合力。在学会发展方面,需要反思自身不足,规划成长方向;关注教育改革,拓展教育视野。为师范生未来成为合格教师奠定基础。
(三)教育实习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在大三下学期开展为期15周的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在践行师德方面,需要在独立承担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时坚守师德底线,在关注学生成长细节中传递教育温度。在学会教学方面,需要独立完成“备课、说课、授课、评课、反思”等环节,通过作业分析、学生访谈评估教学效果,尝试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在学会育人方面,需要深度参与班级日常管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在学会发展方面,需要参与教研活动,培养研究意识;关注教育趋势,拓展专业视野。让师范生经过真操实练,实现从“师范生”到“合格教师”的蜕变。
(四)教育研习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在教育实习结束后,将开展为期1周的教育研习。教育研习是师范生对教育实践进行深度反思、理论提升的关键环节。在践行师德方面,需要结合见习、实习中的真实案例,引入教育伦理理论分析观察到的师德现象,构建个人师德准则与成长清单。在学会教学方面,需要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开展微研究;选取优质课例,形成对有效教学的理性认知。在学会育人方面,需要研究学生成长规律与个性化育人策略,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在学会发展方面,需要分析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要素,基于研习发现的短板,制定分阶段发展计划,培养终身学习与反思习惯。为师范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可持续的内在动力。
(五)毕业论文(设计)
鼓励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开展与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也可开展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信息科学相关的研究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六)社会调查与实践
鼓励学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假期等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中学、社区、乡镇等,开展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并能够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学会调查实践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素质。
八、毕业最低学分与学位授予
(一)毕业最低学分要求:153学分。
(二)学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九、课程结构与学分分布比例
课程平台与性质 | 学分数 | 分布比例 | |||
通识教育课程 | 通识基础课程(必修) | 39 | 45 | 25.57% | 29.51% |
通识选修课程(选修) | 6 | 3.94% | |||
专业教育课程 | 专业基础课程(必修) | 20.5 | 69 | 13.11% | 44.92% |
专业核心课程(必修) | 16.5 | 10.82% | |||
专业拓展课程(选修) | 32 | 20.98% | |||
教师教育课程 | 必修 | 15 | 21 | 9.83% | 13.77% |
选修 | 6 | 3.94% | |||
实践教学课程 | 必修 | 18 | 18 | 11.80% | 11.80% |
合计 | 必修 | 109 | 153 | 71.15% | 100% |
选修 | 44 | 28.85% | |||
实验实训及实践学分 | 43.5 | 28.55% | |||
十、课程设置计划
见附表:1.环境与资源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计划总表
2.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矩阵图
十一、其他说明
(一)本次培养方案的执行对象:从2025级学生开始均使用此方案,直到新版培养方案出台;
(二)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负责人和参加人员
1.负责人:
陈展图(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
冯士季(院长助理,分管师范生工作)
吕 爽(地理科学系主任)
2.专业教师:
韩智博(地理科学系副主任)
李平卫(地理科学系副主任)
侯满福(专任教师)
王 月(专任教师)
3.同行专家:
赵 军(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
张胜前(南宁师范大学教育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龙 泉(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4.毕业生代表:
杜梦婷(2021级地理科学专业)
段天乐(2021级地理科学专业)
冯晓芸(2021级地理科学专业)
陶亚楠(2020级地理科学专业)
王继鑫(2020级地理科学专业)
杨珮萱(2019级地理科学专业)
张倩瑜(2017级地理科学专业)
5.高年级学生代表:
何 倩(2023级地理科学专业)
吴 娜(2023级地理科学专业)
苏翊芳(2022级地理科学专业)
王浩屹(2022级地理科学专业)
韦冠宇(2022级地理科学专业)
6.用人单位及行业专家:
范文娟(桂林市国龙外国语学校教务处主任)
赵军华(桂林中山中学校长)
吕方元(桂林市第十八中学校长)
7.其他说明情况。
学校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根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本科生须参与并完成第二课堂课程或实践活动,经考核合格方可获得第二课堂学分。第二课堂学分与学生的毕业直接挂钩,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内容包括:思想成长、实践锻炼与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社会工作(含社团)、技能特长及其他等七个模块。
附表1:环境与资源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计划总表
一、通识教育课程平台
课程代码 | 课程类别 | 课程中文名称 | 课程英文名称 | 总学分 | 总学时 | 理论讲授学时 | 实验实训学时 | 考试学期 | 考核方式 | 课程性质 | 开课单位 |
|
TB13001011 | B必修 | 大学英语I | College English I | 2.0 | 32 | 32 | 0 | 1 | 考试 | 理论课 | 外国语学院(公共课) |
|
TB20150001 | B必修 | 形势与政策(含大学生安全教育课) | Trend and Policy Education | 0.25 | 8 | 8 | 0 | 1 | 考查 | 理论课 | 学生工作部(处) |
|
TB28003010 | B必修 | 国家安全教育 | National Security Education | 1.0 | 16 | 12 | 4 | 1 | 考查 | 理论课 | 学生工作部(处) |
|
TB28002910 | B必修 | 军事理论 | Military course | 2.0 | 32 | 27 | 5 | 1 | 考试 | 理论课 | 党委武装部/保卫处 |
|
TB14001011 | B必修 | 公共体育(1) | Physical Education 1 | 0.5 | 24 | 2 | 22 | 1 | 考试 | 术科课 | 公体部 |
|
TB15001112 | B必修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Ideology and Morality & Rule of Law | 3.0 | 48 | 36 | 12 | 1 | 考试 | 理论课 | 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课) |
|
TB28002800 | B必修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 2.0 | 32 | 32 | 0 | 2 | 考试 | 理论课 | 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 |
|
TB20150002 | B必修 | 形势与政策(含大学生安全教育课) | Trend and Policy Education | 0.25 | 8 | 8 | 0 | 2 | 考查 | 理论课 | 学生工作部(处) |
|
TB15001121 | B必修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The Introduction to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 | 3.0 | 48 | 36 | 12 | 2 | 考试 | 理论课 | 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课) |
|
TB13001012 | B必修 | 大学英语II | College English II | 2.0 | 32 | 32 | 0 | 2 | 考试 | 理论课 | 外国语学院(公共课) |
|
TB14001012 | B必修 | 公共体育(2) | Physical Education 2 | 1.0 | 32 | 2 | 30 | 2 | 考试 | 术科课 | 公体部 |
|
TB23005031 | B必修 | 人工智能导论 |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2.0 | 64 | 0 | 64 | 1 | 考试 | 独立设置 实验课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
|
TB15001171 | B必修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Introduction to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 3.0 | 48 | 36 | 12 | 2 | 考试 | 理论课 | 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课) |
|
TB20150003 | B必修 | 形势与政策(含大学生安全教育课) | Trend and Policy Education | 0.25 | 8 | 8 | 0 | 3 | 考查 | 理论课 | 学生工作部(处) |
|
TB14001013 | B必修 | 公共体育(3) | Physical Education 3 | 1.0 | 32 | 2 | 30 | 3 | 考试 | 术科课 | 公体部 |
|
TB15001141 | B必修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 3.0 | 48 | 36 | 12 | 3 | 考试 | 理论课 | 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课) |
|
TB13001013 | B必修 | 大学英语III | College English III | 2.0 | 32 | 32 | 0 | 3 | 考试 | 理论课 | 外国语学院(公共课) |
|
TB14001014 | B必修 | 公共体育(4) | Physical Education 4 | 1.0 | 32 | 2 | 30 | 4 | 考试 | 术科课 | 公体部 |
|
TB28002905 | B必修 | 创新创业基础 | Basic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2.0 | 32 | 32 | 0 | 4 | 考查 | 理论课 | 创新创业学院 |
|
TB15001161 | B必修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 & Socialist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3.0 | 48 | 36 | 12 | 4 | 考试 | 理论课 | 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课) |
|
TB13001014 | B必修 | 大学英语IV | College English IV | 2.0 | 32 | 32 | 0 | 4 | 考试 | 理论课 | 外国语学院(公共课) |
|
TB20150004 | B必修 | 形势与政策(含大学生安全教育课) | Trend and Policy Education | 0.25 | 8 | 8 | 0 | 4 | 考查 | 理论课 | 学生工作部(处) |
|
TB20150005 | B必修 | 形势与政策(含大学生安全教育课) | Trend and Policy Education | 0.25 | 8 | 8 | 0 | 5 | 考查 | 理论课 | 学生工作部(处) |
|
TB20150006 | B必修 | 形势与政策(含大学生安全教育课) | Trend and Policy Education | 0.25 | 8 | 8 | 0 | 6 | 考查 | 理论课 | 学生工作部(处) |
|
TB14001015 | B必修 | 体质健康检测 | Physical health test | 0.5 | 8 | 0 | 8 | 7 | 考试 | 术科课 | 公体部 |
|
TB20150007 | B必修 | 形势与政策(含大学生安全教育课) | Trend and Policy Education | 0.25 | 8 | 8 | 0 | 7 | 考查 | 理论课 | 学生工作部(处) |
|
TB20001026 | B必修 |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 1.0 | 32 | 21 | 11 | 7 | 考查 | 理论课 | 学生工作部(处) |
|
TB20150008 | B必修 | 形势与政策(含大学生安全教育课) | Trend and Policy Education | 0.25 | 8 | 8 | 0 | 8 | 考查 | 理论课 | 学生工作部(处) |
|
—— | 必修 | 通识基础课程小计 | 39.0 | 768 | 504 | 264 | —— | —— | —— | —— |
| |
—— | 选修 | 通识选修课程小计(至少应修读学分数) | 6 | 具体参见《全校性通识核心课程(选修)一览表》,学生从5个课程模块中选择修读,要求各专业学生至少修读6学分,各模块课程学分不能相互置换。 (1)人文社科类(TW) 1学分 (2)自然科学类(TI) 1学分 (3)公共艺术类(TY) 2学分 (4)“四史”教育类(TH) 1学分 (5)通识讲座类(TQ) 1学分 |
| |||||||
通识教育课程 合计 | 45.0 |
| —— | —— | —— | —— | —— | —— |
| |||
备注 |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每门安排1/3左右的学时数开展研究性学习,并纳入实验实训教学环节进行管理。 | |||||||||||
二、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课程代码 | 课程类别 | 课程中文名称 | 课程英文名称 | 总学分 | 总学时 | 理论讲授学时 | 实验实训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课程性质 | 开课单位 | 课程说明 |
KB12003133 | B必修 | 地理类专业导读 | Geography | 1.0 | 16 | 16 | 0 | 1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KB07003021 | B必修 | 高等数学1 | Advanced Mathematics I | 4.0 | 64 | 64 | 0 | 1 | 考试 | 理论课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KB12003601 | B必修 | 地质学基础 | Basics of Geology | 2.5 | 40 | 32 | 8 | 1 | 考试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KB12003021 | B必修 | 地理科学导论 | An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Science | 2.0 | 32 | 32 | 0 | 1 | 考试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KB07003023 | B必修 | 线性代数 | Linear Algebra | 3.0 | 48 | 48 | 0 | 2 | 考试 | 理论课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KB12003091 | B必修 | 测量地图学 | Surveying and Cartology | 3.0 | 48 | 32 | 16 | 2 | 考试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KB07003022 | B必修 | 高等数学2 | Advanced Mathematics II | 3.0 | 48 | 48 | 0 | 2 | 考试 | 理论课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KB12003031 | B必修 | 地球概论 | An Introduction to Earth | 2.5 | 40 | 40 | 0 | 2 | 考试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KB12003131 | B必修 | 人文地理学 | Human Geography | 2.5 | 40 | 34 | 6 | 3 | 考试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 | 必修 | 专业基础课程合计 | 20.5 | 376 | 346 | 30 | — | —— | —— | —— | —— | |
备注 |
| |||||||||||
课程代码 | 课程类别 | 课程中文名称 | 课程英文名称 | 总学分 | 总学时 | 理论讲授学时 | 实验实训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课程性质 | 开课单位 | 课程说明 |
ZB12001391 | B必修 | 地理信息系统 |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GIS) | 3.0 | 48 | 27 | 21 | 3 | 考试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B12003062 | B必修 | 气象与气候学 |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 2.5 | 40 | 34 | 6 | 3 | 考试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B12003051 | B必修 | 水文学基础 | Fundamentals of Hydrology | 2.5 | 40 | 34 | 6 | 4 | 考试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 院 |
|
ZB12003621 | B必修 | 土壤地理学 | Soil Geography | 2.0 | 32 | 32 | 0 | 4 | 考试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B12003622 | B必修 | 土壤地理学实验 | Soil Geography Experiment | 0.5 | 16 | 0 | 16 | 4 | 考查 | 独立设置实验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B12003151 | B必修 | 世界地理 | The Geography of The World | 3.0 | 48 | 48 | 0 | 4 | 考试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B12003141 | B必修 | 中国地理 | Chinese Geography | 3.0 | 48 | 42 | 6 | 5 | 考试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 | 必修 | 专业核心课程合计 | 16.5 | 256 | 217 | 39 | — | —— | —— | —— | —— | |
备注 |
| |||||||||||
课程代码 | 课程类别 | 课程中文名称 |
| 总学分 | 总学时 | 理论讲授学时 | 实验实训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课程性质 | 开课单位 | 课程说明 |
ZX12000003 | X选修 | 地理学思想史 | History of Geographic Ideas | 2.0 | 32 | 32 | 0 | 1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611 | X选修 | 地貌学 | Geomorphology | 2.0 | 32 | 32 | 0 | 2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121 | X选修 | 经济地理学 | Economic Geography | 2.0 | 32 | 32 | 0 | 2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931 | X选修 | 区域经济学 | Regional Economics | 2.0 | 32 | 32 | 0 | 3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631 | X选修 | 植物地理学 | Plant Geography | 2.0 | 32 | 26 | 6 | 3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451 | X选修 | 环境科学导论 | Introdu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 2.0 | 32 | 32 | 0 | 3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271 | X选修 | 城市地理学 | Urban Geography | 2.0 | 32 | 32 | 0 | 3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4021 | X选修 | 地理制图 | Geographic Mapping | 2.0 | 32 | 16 | 16 | 3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321 | X选修 | 旅游地理学 | Tourist Geography | 2.0 | 32 | 32 | 0 | 4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02006053 | X选修 | 文化地理学 | Geography of Culture | 2.0 | 32 | 32 | 0 | 4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481 | X选修 | 区域分析与规划 | 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 | 2.0 | 32 | 32 | 0 | 4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1031 | X选修 | 生态学 | Ecology | 2.0 | 32 | 26 | 6 | 5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081 | X选修 | 综合自然地理学 | Comprehensive Physical Geography | 2.0 | 32 | 32 | 0 | 5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431 | X选修 | 遥感概论 | Generality of Remote Sensing | 2.0 | 32 | 20 | 12 | 5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691 | X选修 | 广西地理 | Guangxi's Geography | 2.0 | 32 | 32 | 0 | 5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251 | X选修 | 自然资源学 |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 2.0 | 32 | 32 | 0 | 5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351 | X选修 | 土地利用规划 | Land Using and Planning | 2.0 | 32 | 32 | 0 | 5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261 | X选修 | 城市规划原理 |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 2.0 | 32 | 28 | 4 | 5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111 | X选修 | 计量地理学 | Mathematical Geography | 2.0 | 32 | 26 | 6 | 5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0004 | X选修 | 全球变化 | Global Change | 2.0 | 32 | 26 | 6 | 5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2183 | X选修 | 环境地球化学 |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 2.0 | 32 | 32 | 0 | 5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2182 | X选修 | 海洋地理学 | Marine Geography | 2.0 | 32 | 32 | 0 | 5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1261 | X选修 | 城市生态学 | Urban Ecology | 2.0 | 32 | 32 | 0 | 7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681 | X选修 | 地理科学进展 | Advancement of Geography Science | 2.0 | 32 | 32 | 0 | 7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 院 |
|
ZX12003156 | X选修 | 学术论文写作 | Academic Writing | 2.0 | 32 | 11 | 21 | 7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661 | X选修 | 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 | Geographic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 2.0 | 32 | 23 | 9 | 7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671 | X选修 | 地理科学专业英语 | English for Geography Science | 2.0 | 32 | 32 | 0 | 7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1971 | X选修 | 毕业论文写作 | Graduation Thesis Writing | 2.0 | 32 | 11 | 21 | 7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ZX12003951 | X选修 | 环境遥感 |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ment | 2.0 | 32 | 32 | 0 | 7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 | 选修 | 专业拓展课程合计 | 32.0 | 928 | 821 | 107 | — | —— | —— | —— | —— | |
备注 |
| |||||||||||
三、教师教育课程平台
课程代码 | 课程类别 | 课程中文名称 | 课程英文名称 | 总学分 | 总学时 | 理论讲授学时 | 实验实训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课程性质 | 开课单位 | 课程说明 |
JB12003295 | B必修 | 地理科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一) |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for teachers(Ⅰ) | 1.0 | 32 | 0 | 32 | 2 | 考查 | 独立设置 实验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B04008644 | B必修 | 学与教的心理学 |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 2.0 | 32 | 32 | 0 | 3 | 考试 | 理论课 | 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 |
|
JB04008654 | B必修 |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成长 | Teacher Occupational Morality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 1.0 | 16 | 16 | 0 | 3 | 考查 | 理论课 | 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 |
|
JB04001000 | B必修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 | Research on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education | 1.0 | 16 | 16 | 0 | 3 | 考查 | 理论课 | 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 |
|
JB04002004 | B必修 | 教育政策法规 | Educatio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 1.0 | 16 | 16 | 0 | 4 | 考查 | 理论课 | 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 |
|
JB04002831 | B必修 | 教育学(公共) | Pedagogy | 2.0 | 32 | 32 | 0 | 4 | 考试 | 理论课 | 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 |
|
JB04002000 | B必修 | 班主任工作管理 | Work management of head teachers | 1.0 | 16 | 7 | 9 | 4 | 考查 | 理论课 | 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 |
|
JB12003296 | B必修 | 地理科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二) | Teacher Professional Skill Training(2) | 1.0 | 32 | 0 | 32 | 5 | 考查 | 独立设置 实验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B12003192 | B必修 | 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 New geography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extbook analysis in High School | 2.5 | 40 | 40 | 0 | 5 | 考试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B12003011 | B必修 | 地理学科教学论 | Pedagogy of Geography | 2.5 | 40 | 32 | 8 | 5 | 考试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必修小计 | 15.0 | 274 | 191 | 81 | — | —— | —— | —— | —— | |||
JX04008622 | X选修 | 人际沟通与交往 | Communications and Social Intercourse | 2.0 | 32 | 32 | 0 | 1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X12003231 | X选修 | 地理课件制作 | Geography Courseware | 2.0 | 32 | 5 | 27 | 3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X12000005 | X选修 | 地理网络课程设计 | Geographic Online Course Design | 2.0 | 32 | 16 | 16 | 3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X12003171 | X选修 | 中学地理教学研究 | Research on Geography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 2.0 | 32 | 32 | 0 | 4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X12002187 | X选修 | 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eography Curriculum Resources | 2.0 | 32 | 32 | 0 | 5 |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X12002188 | X选修 | 地理教育研究案例分析 | Case Studies in Geography Education Research | 1.0 | 16 | 16 | 0 | 5 |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X12003934 | X选修 |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 | Mor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 2.0 | 32 | 32 | 0 | 5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X04008715 | X选修 | 校本课程开发 |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 2.0 | 32 | 32 | 0 | 5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X12002184 | X选修 | 中学地理项目式学习 |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 1.0 | 16 | 16 | 0 | 5 |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X12002189 | X选修 | 地理教育经典文献选读 | Selected Readings in Classic Literature of Geography Education | 1.0 | 16 | 16 | 0 | 5 |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X12002190 | X选修 | 中学地理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 |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Case Analysis in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 2.0 | 32 | 32 | 0 | 5 |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X12002191 | X选修 | 人工智能辅助地理教学 | AI-Assisted Geography Teaching | 2.0 | 32 | 16 | 16 | 5 |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X04008716 | X选修 | 班级管理 | Class Management | 2.0 | 32 | 32 | 0 | 5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X12001283 | X选修 |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 2.0 | 32 | 32 | 0 | 5 |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X12003932 | X选修 | 中学课堂观察与教学方法 |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 research | 2.0 | 32 | 32 | 0 | 5 | 考查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X12002185 | X选修 | 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 |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Geography Education | 2.0 | 32 | 32 | 0 | 5 |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JX12002186 | X选修 | 地理教育发展前沿专题讲座 | Lecture Series on Frontiers in Geography Education | 2.0 | 32 | 32 | 0 | 5 |
| 理论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选修小计(至少应修读学分数) | 6 |
|
|
| — | —— | —— | —— | —— | |||
教师教育课程合计 | 21.0 |
|
|
|
|
|
|
|
| |||
备注 |
| |||||||||||
四、实践教学课程平台
课程代码 | 课程类别 | 课程中文名称 | 课程英文名称 | 总学分 | 总学时 | 理论讲授学时 | 实验实训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课程性质 | 开课单位 | |
SB28002913 | B必修 | 军事技能 | Military Training | 2.0 | 2 | 0 | 2 | 1 | 考查 | 独立设置实验课 | 党委武装部/保 卫处 | |
SB28001122 | B必修 | 测量实习 | Surveying Practice | 1.0 | 1 | 0 | 1 | 2 | 考查 | 独立设置实验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SB28001161 | B必修 | 地质地貌实习 | Geology and Geomorpyology Practice | 1.0 | 2 | 0 | 2 | 2 | 考查 | 独立设置实验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SB28001181 | B必修 | 土壤植物实习 | Study on Soil and Plant | 0.5 | 1 | 0 | 1 | 4 | 考查 | 独立设置实验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SB28001171 | B必修 | 气象水文实习 | Meteorolgy & Hydrology Practice | 0.5 | 1 | 0 | 1 | 4 | 考查 | 独立设置实验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SB28002713 | B必修 | 社会实践 | Social Practice | 1.0 | 8 | 0 | 8 | 5 | 考查 | 独立设置实验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SB28003713 | B必修 | 劳动教育 | Labor Education | 1.0 | 8 | 0 | 8 | 5 | 考查 | 独立设置实验课 | 学生工作部 (处) | |
SB28001002 | B必修 | 教育见习 | Teaching Observation | 1.0 | 2 | 0 | 2 | 5 | 考查 | 独立设置实验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SB28001003 | B必修 | 教育研习 | Research on Teaching Practice | 1.0 | 1 | 0 | 1 | 6 | 考查 | 独立设置实验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SB28001214 | B必修 | 人文地理实践 | Human Geography Practice | 1.0 | 2 | 0 | 2 | 6 | 考查 | 独立设置实验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SB28001010 | B必修 | 教育实习 | Teaching Practice | 4.0 | 15 | 0 | 15 | 6 | 考查 | 独立设置实验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SB28001041 | B必修 | 毕业论文(设计) |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 4.0 | 10 | 0 | 10 | 8 | 考查 | 独立设置实验课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
实践教学课程合计 | 18.0 | 85 | 0 | 83 | — | —— | —— | —— | ||||
备注 | (1)本平台中的学时数以周为单位录入系统,见习、实习、研习、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学时以1学分对应32学时计算。 (2)多学期开课的课程,成绩在最后一学期录入。 | |||||||||||
五、毕业最低学分要求及分布
课程平台 与性质 | 必修学分 | 选修学分 | 至少应修读 总学分 | |||||||||||
通识基础课程 (TB) | 专业基础课程 (KB) | 专业核心课程 (ZB) | 教师教育课程 (JB) | 实践教学课程 (SB) | 通识选修课程(选修) | 专业拓展 课程 (ZX) | 教师教育 课程 (JX) | |||||||
人文社科 (TW) | 自然科学 (TI) | 公共艺术 (TY) | 四史教育 (TH) | 通识讲座 (TQ) | ||||||||||
至少应修读 学分数 | 39.0 | 20.5 | 16.5 | 15.0 | 18.0 | 1.0 | 1.0 | 2.0 | 1.0 | 1.0 | 32.0 | 6.0 | 153.0 | |
109.0 | 44.0 | |||||||||||||
|
|
|
|
|
|
|
|
|
|
|
|
|
|
|
模块 | 第一学年应修读最低学分 | 第二学年应修读最低学分 | 第三学年应修读最低学分 | 第四学年应修读最低学分 |
思想成长 | 1 | 1 | 第三、四学年为提升和补充 | |
实践锻炼与志愿服务 | 1 | 1 | 第三、四学年为提升和补充 | |
创新创业 | 1 | |||
文体活动 | 0.25 | 0.25 | 第三、四学年为提升和补充 | |
任职履历 | 0.5 | |||
技能特长及其他 | 不做最低限要求 | |||
六、“第二课堂成绩单”
附表2: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矩阵图
教学环节 | 毕业要求 | ||||||||||||||||||||
| 1.师德规范 | 2.教育情怀 | 3.学科素养 | 4.教学能力 | 5.班级指导 | 6.综合育人 | 7.学会反思 | 8.沟通合作 | |||||||||||||
1.1 | 1.2 | 2.1 | 2.2 | 3.1 | 3.2 | 3.3 | 4.1 | 4.2 | 4.3 | 5.1 | 5.2 | 6.1 | 6.2 | 6.3 | 7.1 | 7.2 | 7.3 | 8.1 | 8.2 | ||
通识素质教育必修 | 大学英语 |
|
|
|
| L |
|
|
|
| M |
|
|
|
|
|
|
|
| H |
|
公共体育 |
|
|
| L |
|
|
|
|
|
|
|
|
|
| H |
|
|
|
| M |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H | M |
| H |
|
|
|
|
|
| L |
|
|
|
| L |
|
|
|
| |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 M |
| H |
|
|
|
|
|
|
|
|
|
| L |
| H |
|
| M |
| |
形势与政策(含大学生安全教育课) | H |
|
| L |
|
|
|
|
|
|
|
|
|
|
|
| M |
|
|
| |
军事理论 | H |
|
|
|
|
|
|
|
|
|
|
|
| L |
|
|
|
|
| M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H |
|
|
|
|
|
|
|
|
|
|
|
| L |
|
|
| M |
|
| |
人工智能导论 |
|
|
|
| L |
| H |
|
|
|
|
|
|
|
|
|
|
| M |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H |
|
| M |
|
|
|
|
|
|
|
|
|
|
|
|
| L |
|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H | M |
| H |
|
|
|
|
|
| L |
|
|
|
|
|
|
|
|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H | M |
| H |
|
|
|
|
|
| L |
|
|
|
|
|
|
|
|
| |
创新创业基础 |
|
|
|
|
|
|
|
|
|
|
|
|
|
|
| L |
|
| M | H | |
体质健康检测 |
|
|
| L |
|
|
|
|
|
|
|
|
|
| H |
|
|
|
| M |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 H |
|
| M |
|
|
|
|
|
|
|
|
| M |
|
|
| L |
|
| |
国家安全教育 | H |
|
|
|
|
|
|
|
|
|
|
|
| L |
|
|
|
|
| M | |
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 高等数学 |
|
|
|
| L |
| M |
|
| H |
|
|
|
|
|
|
|
|
|
|
地理科学导论 |
|
| M |
| H |
|
|
|
|
|
|
|
|
|
| L |
|
|
|
| |
地理类专业导读 |
|
| H |
| M |
|
|
|
|
|
|
|
|
|
| L |
|
|
|
| |
地质学基础 |
|
|
|
| H |
| M |
|
|
|
|
|
|
|
|
|
| L |
|
| |
线性代数 |
|
|
|
| L |
| M |
|
| H |
|
|
|
|
|
|
|
|
|
| |
地球概论 |
|
|
|
| H | M |
|
|
|
|
|
|
|
|
|
| L |
|
|
| |
测量地图学 |
|
|
|
| H |
| M |
|
|
|
|
|
|
|
|
| L |
|
|
| |
人文地理学 |
|
|
|
| H | M |
|
|
|
|
|
|
|
|
|
|
| L |
|
| |
教师教育课程 | 学与教的心理学 |
|
|
|
|
|
|
|
|
|
|
| M | H |
|
|
|
|
|
| L |
教育学(公共) |
|
| M |
|
|
| M |
|
| M |
| M |
| H |
|
|
|
|
|
|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 | H | H |
| M |
|
|
|
|
|
| H |
|
|
|
|
|
|
|
|
| |
班主任工作管理 |
|
|
| M |
|
|
|
|
|
| H | H |
| L | M |
|
|
| L |
| |
教育政策法规 | L | H |
|
|
|
|
|
|
|
|
|
|
|
|
|
|
| M |
|
| |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成长 |
| H |
| M |
|
|
|
|
|
|
|
|
|
|
| M |
|
|
|
| |
地理学科教学论 |
|
| L |
|
|
|
| H | M | M |
|
| H |
|
|
|
|
|
|
| |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
|
|
|
|
|
|
| H | M | M |
|
| L |
|
|
| L |
|
|
| |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一) |
|
|
|
|
|
|
| H | M |
|
|
|
|
|
|
|
|
|
| L | |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二) |
|
|
|
|
|
|
| M | H | M |
|
|
|
|
|
|
|
| L |
| |
专业核心课程业 | 气象与气候学 |
|
|
|
| H | M |
|
| L |
|
|
|
|
|
|
| H |
|
|
|
水文学基础 |
|
|
|
| H | M |
|
| L |
|
|
|
|
|
|
| M |
|
|
| |
土壤地理学 |
|
|
|
| H | M |
|
| L |
|
|
|
|
|
|
| M |
|
|
| |
地理信息系统 |
|
|
|
| H | M | L |
| L |
|
|
|
|
|
|
| H |
|
|
| |
中国地理 |
|
|
| L | M | H |
|
|
|
|
|
|
|
|
|
|
| L |
|
| |
世界地理 |
|
|
| L | M | H |
|
|
|
|
|
| M |
|
|
|
|
|
|
| |
实践教学课程 | 军事技能训练 | H |
|
|
|
|
|
|
|
|
|
|
|
| L |
|
|
|
|
| M |
劳动教育 |
|
|
|
|
|
|
|
|
|
|
|
|
|
| H |
|
| M |
| L | |
地质地貌实习 |
|
|
|
|
| M | H |
| M |
|
|
|
|
|
|
|
| H |
| L | |
测量实习 |
|
|
|
|
| H | L |
|
|
|
|
|
|
|
|
|
| L |
| M | |
气象水文实习 |
|
|
|
|
| M | H |
| M |
|
|
|
|
|
|
|
| H |
| L | |
土壤植物实习 |
|
|
|
|
| M | H |
| M |
|
|
|
|
|
|
|
| H |
| L | |
教育见习 |
|
| H |
|
|
|
| M | H | L | L | L | L |
|
| M |
|
| L |
| |
教育实习 |
| H | H | M |
|
|
| H | H | H | H | H | H | H | H |
|
| M | M | M | |
教育研习 |
|
| M |
|
|
|
| M | M | H | M | M |
|
|
| H | H | H | M | M | |
人文地理实践 |
| L |
|
|
| H | M |
|
|
|
|
|
|
|
|
|
| M |
| L | |
毕业论文(设计) |
|
|
|
|
| H | M |
|
| H |
|
|
|
|
|
|
| H |
| L | |
社会实践 |
|
|
|
|
|
| L |
|
|
|
|
|
|
| H |
|
| M | H | 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