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近日,环境与资源学院“‘祠’旧迎新,‘联’起未来”实践团前往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临贺故城,调研了解广西贺州宗祠楹联文化。
据了解,临贺故城的宗祠群中,分布有李氏、廖氏等15座宗祠。早在明清时期,由于战乱、人口迁移等原因,汉族、客家人、土家族等民族来到岭南地区,与贺州当地的壮族、瑶族融合形成大家族。各个家族纷纷建立祠堂,立下家风家训,祝愿自己的家族能够香火不断,绵延长久。
实践团首先来到刘氏祠堂。当地的工作人员介绍了刘氏祠堂的基本情况。刘氏宗祠建于清朝乾隆初年,整体建筑属于传统中式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呈现中轴对称。宗祠内部供奉着刘氏数十位祖先,传递着百年间刘氏先辈所留下的家风与家训。
宗祠中还处处分布着各种楹联,楹联顺应建筑结构呈现轴对称分布。楹联的内容多为忠孝节义、光宗耀祖,以此勉励后人。楹联多采用行书与草书的书写形式,其次是篆刻、题板等。书写的形式更有利于文化保存和传承。当地居民对这些文化深有感触,“往年的祭祀活动中都要书写楹联祭拜感恩先祖,但如今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书写楹联,现在的祭拜活动也越来越简化”“在‘破四旧’时期,这些祠堂与楹联,差点被当作旧时代产物一把火烧掉。改革开放后,文物保护受到重视,这些宗祠和楹联几经修缮才得以流传至今”。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在岁月的冲刷下已然有了泛黄的痕迹。团队成员们发现,如今的宗祠和楹联也逐渐走向了数字化,并积极融入进当地的旅游项目。这不仅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了解学习宗祠楹联文化,同时也让年轻人开始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团队负责人表示,将开展持续调研,为焕发宗祠楹联文化贡献力量。
刘氏宗祠大门
岑氏宗祠大门处与楹联
与当地人交谈
文/白凯宁、张卉
审核/汤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