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晚霞,副研究员,由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联合培养,于2009年6月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在广西岩溶地区从事恢复生态与植物生态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青年1项、面上3项)、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项、广西科技研发项目2项,作为研究骨干参加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专题、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一、二区论文8篇(近5年);参编专著1部;申请专利7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第一发明人)、国际(柬埔寨)发明专利1项(第一发明人);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中国科学院科学促进发展奖1项(排名第七)。
E-mail:wxpeng@gxnu.edu.cn
主持的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4项,广西科技开发项目2项。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西南喀斯特典型森林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驱动机制(42277245), 2023年1月-2026年12月, 在研, 直接经费53.0万元;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维持机制(31770495), 2018年1月-2022年12月, 结题, 直接经费63.0万元;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喀斯特峰丛洼地植物时空分布的生理生态适应及群落构建机制(31370623), 2014年1月-2017年12月, 结题, 80万元;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 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微生物那个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31000224), 2011年1月-2013年12月, 结题, 20万元;
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 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及其可持续产业培育科技惠民示范工程(桂科转1599001-6), 2015年1月-2018年12月, 结题, 210万元;
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 桂西北岩溶地区环境污染累积效应及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桂科攻1355007-10),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结题, 20万元;
科技服务项目, 湖北北山、大幕山、盘石岭林场国家储备林固定样地监测, 2020-2022, 结题, 40万元;
科技服务项目, 探究精准施肥对水蜜桃产量及品质提升的影响, 2022-2025, 在研, 60.28万元.
获奖情况: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1项。
彭晚霞, 宋同清, 杜虎, 曾馥平, 谭秋锦, 韦少标, 肖孔操. 石山贫困区生态高值特色扶贫产业培育关键技术与应用. 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1. 彭晚霞, 排名第一(证书号:2020-J-2-38-R01).
曾馥平, 王克林, 苏以荣, 宋同清, 张浩, 陈洪松, 彭晚霞, 杜虎, 曾昭霞, 何寻阳. 广西环江县科技扶贫研究与示范.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2017. 彭晚霞, 排名第七.
代表性论著:参编专著1部;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CSCD论文7篇。
宋同清, 王克林, 曾馥平, 彭晚霞, 杜虎. 西南喀斯特植物与环境. 93万字, 科学出版社, 2015年6月.
Peng WX*, Song M, Du H, Jiang SH, Zeng FP, Chen HJ, Song TQ. 2025. Assembly processes and network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long karst forest succession. Catena, 248, 108574. [第一作者,SCI一区Top,IF=5.4] #代表性论文1
Jiang SH, Song M, Du H, Wang F, Song TQ, Chen HJ, Zeng FP, Peng WX*. 2024. Soil properties regulat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during forest succession in a 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Microorganisms, 12, 2136. [通讯作者,SCI二区]
Peng WX, Song TQ, Du H, Wang F, Zeng FP, Wang Y, Chen SL, Chen YZ. 2024. Soil properties and not plant factors affect both abundant and rare microbial taxa after thinning in a mixed stand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and Sassafras tzum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35(1): 18. [第一作者, SCI一区]
Su L,Du H, Zeng FP, Wang H, Lu MZ, Luo LJ, Peng WX*, Song TQ. 2023. Habitat associations of woody plant species in evergreen-deciduous broadleaf karst forests in southwest China.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1: 1148910. [通讯作者, SCI三区]
Peng WX, Wang F, Song TQ*, Tan QJ, Du H, Zeng FP, Wang KL, Zhang H, Zeng ZX. 2021. The biogeography of forest soil microbial functional diversity responds to forest types across Guangxi, Southwest China. Forests, 12(11), 1578. [第一作者, SCI二区]
Peng WX, Song TQ*, Du H, Chen HJ, Zeng FP, Liu YX, Luo YQ, Tan WN. 2020. Inconsistent diversity patterns of soil fungi and woody plants among habitat types in a karst broadleaf forest.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474: 118367. [第一作者, SCI一区]
Chen HJ, Peng WX*, Hu Du, Song TQ*, Zeng FP, Wang F. 2020. Effect of different Grain for Green approaches on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in a karst region.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11, 577242. [通讯作者, SCI二区]
Peng WX, Zhu YF, Song M, Du H, Song TQ*, Zeng FP, Zhang F, Wang KL, Luo YQ, Lan X, Zhang JY. 2019.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rivers of soil microbial richness and diversity in a karst broadleaf forest.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449, 117241.[第一作者, SCI一区]
Song M, Peng WX*, Zeng FP, Du H, Peng Q, Xu QG, Chen L, Zhang F. 2018. Spatial patterns and drivers of microbial taxa in a karst broadleaf forest.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9, 1691. [通讯作者, SCI二区]
Xu HF, Du H, Zeng FP, Song TQ, Peng WX*. 2021. Diminished rhizosphere and bulk soil microbial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across succession stages in Karst area, southwest China. Applied Soil Ecology, 158, 103799. [通讯作者, SCI二区]
Peng WX, Song TQ*, Zeng FP, et al. 201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soil water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in northwest Guangxi,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69, 2699-2708. [第一作者,SCI四区]
张 芳, 宋敏, 彭晚霞*, 曾馥平, 杜 虎. 2017. 不同钙浓度对两种岩溶植物幼苗生长及其酶活性的影响.广西植物, 37(06):707-715. [通讯作者, CSCD]
付威波, 彭晚霞*, 宋同清, 曾馥平, 杜 虎, 温远光, 徐慧芳. 2014. 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生态学报, 34(18):5234-5241. [通讯作者, CSCD]
宋 敏, 邹冬生, 杜 虎, 彭晚霞*, 曾馥平, 谭秋锦, 范夫静. 20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4(9): 2471-2478. [通讯作者, CSCD]
宋 敏, 彭晚霞*, 邹冬生, 曾馥平, 杜 虎, 鹿士杨. 2012.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森林表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及成因. 生态学报, 32(19): 6259-6269. [通讯作者, CSCD]
韩美荣, 宋同清, 彭晚霞*, 黄国勤, 杜 虎, 鹿士杨, 时伟伟. 2012.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矿物质的组成特征与作用. 应用生态学报, 23(3): 685-693. [通讯作者, CSCD]
彭晚霞, 宋同清*, 曾馥平, 王克林, 杜 虎, 鹿士杨. 2011. 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模型. 农业工程学报, 27(9): 305-310. [第一作者, EI]
彭晚霞, 王克林*, 宋同清, 曾馥平, 王久荣. 2008. 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复合退化控制与重建模式研究. 生态学报, 28(2): 811-820. [第一作者, CSCD]
第一发明人专利: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
彭晚霞, 宋同清, 曾馥平, 宋敏, 杜虎. 一种利用稻草覆盖桂牧1号越冬的方法. 专利号: ZL 201110451932.4
彭晚霞, 宋敏, 刘永贤, 宋同清, 曾馥平, 杜虎. 一种仿野生态石崖茶的种植方法. ZL 201610135355.0
Peng Wanxia, Song Min, Liu Yongxian, Song Tongqing, Zeng Fuping, Du Hu. Planting method for wild-simulated Shiya Tea (Adinandra Nitida merrr.ex Li). Application number: KH/RRP.CN/2020/00082.
标准:参编地方标准1项。
汪洋, 彭晚霞, 徐自警, 郭诗宇, 江梦雪, 张琴琴, 杨莹, 汪远洋, 陈云, 徐敏, 陈舒林, 陈银竹. 栎类混乔矮林近自然经营技术规程. 2024,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 2315-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