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规划 (2020—2025年)

时间:2020-11-20浏览:11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以及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广西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桂教高教〔2020〕76号)和关于印发《广西师范大学关于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师政教学〔2020〕229号)精神,全面推进我院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等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规划目标

       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想政治工作在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所有教师中全面推进,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促使全院上下形成课程思政理念的广泛共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人才培养成效进一步提高。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各方面各环节,切实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两大课程板块,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一)专业教育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通过深度挖掘,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拓展和开发,建设一批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专业特色课程。

       (二)实践类课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知行统一,更要重视规范向实践的转化,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强化专业实践,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八桂大地,了解国情区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四、分类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一)教育学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二)理工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五、推进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主题报告会、主题党团日活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六、提升专任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将课程育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二)构建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支持搭建院级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分专业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逐步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常态化制度。

    (三)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学习、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提升等。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支持思政教师、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鼓励支持教学名师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七、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教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

       八、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努力培养2~5名熟悉课程思政建设规律、精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课程思政教学能手。建设1~2个左右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将课程思政纳入团队建设整体发展规划,以团队形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争取每年至少获批1个校级及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1个校级及以上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

       九、保障措施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研室落实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加强示范引领,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

       成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谢崇高  蒙冕武

       副组长:陈展图  曾振华  宿程远  温桂清

       秘书: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