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02级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现就职于广西海洋科技局。此次重返母校,他携手环境与资源学院创办了“海洋科普教育协会”。访谈会上,追忆轻狂的学生时代,展望不变的环保梦想,陈默用自己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坚持梦想,通往罗马的道路不止一条。
“我真不是一个学霸”
人头攒动的校友访谈会,后生们多少带着点“朝圣”的心情。“我先说明,我不是学霸,真的不是。”陈默却开门见山地抛出这样一句话,“大一一年我几乎没进过教室,班里有些同学都不认识我。碰到考试,我只能临阵磨枪,分数自然不会太高。最终,我还是无可避免地挂了一科,因为不满平时的表现,老师甚至不许我补考,勒令重修。”讲到这里,陈默话锋一转,“要问我在大把时间里做了什么,一个字——玩,我常和散布在大江南北的同学旧友联系,一起商讨旅游攻略。”那真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身在长沙的老同学约他一起去武汉看樱花,他躺在床上订好票就即刻动身到达目的地等对方。如此,大学四年,陈默的足迹遍布全中国。或许这就是当下时兴的“游学”,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大自然是最好的教科书。提起阳朔现状,多次走访的他深感忧虑,也会反思“为什么日本干净到连汽车轮胎都发亮?”陈默带着对环境问题的追问精神,四方游历,将学习的场所由教室扩展到自然中去。
梦想的践行者
高考填报志愿,陈默首选了环境科学专业。“人的生活条件会越来越好,环境问题也将得到更多的重视,我觉得从事相关工作会给人很大的满足感。”大学时代的陈默虽然贪玩,却也没忘记最初的志向。大三那年,他独辟蹊径地写了一份广西环保治理的策划,而没有顺应老师带领学生所做课题。这份寄托着美好愿景的策划最终顺利通关。毕业后,陈默赴美深造,主修环境政策与环境法。他知道,坚持自己的专业,即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在美国,他不再逃课,“老师经常随堂抽问,学生的表现会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全新的环境带给他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内,听着熟稔的中文,时常惯性走神。但面对一个全英文的教学环境,稍不留意就会错过老师所讲重点,必须要格外专注。”同时,陈默也在对比反思中美教育差异,比如两者都会开展环保志愿者活动,同样是去江边捡拾垃圾,美国志愿者们会多一个步骤,就是把捡到的垃圾收集分类,结果发现烟头占了垃圾中很大比重,矿泉水瓶和塑料垃圾袋只是小部分。这证明人们更易忽视那些细小的垃圾,对此也难以自律。有了这样的调查结果,就更方便今后的环境治理工作。大洋彼岸的海风灌满胸膛,陈默为自己的梦想积蓄着力量,静待扬帆起航。
总有一种情怀
大三时,陈默的心中已经有一团环保教育的火苗在燃烧,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发展起来,但在出国过程中他越来越坚定此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你可以暂时不去实现,但等你积蓄够力量就一定要抓住机会去实现它!”校友陈默坚定的话语令听众们为之动容。
重返母校,陈默希望给学子们提供系统专业的海洋知识教育,梦想的版图进一步扩大。或许有梦的人都格外有情怀,对梦想的追求让思想变得深邃,“我问大家,为什么晚清那样衰败?甲午海战的牺牲太惨烈了,中国人对海洋的认知少之又少。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大发现,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西方帝国的快速崛起,回想郑和下西洋,唯进行了商贸和文化交流活动。反观现在,广西虽临海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尚有不足,只有充分认识海洋,家乡才会有更长足美好的发展。同样,国家也面临钓鱼岛、黄岩岛等一系列问题,海洋,已成一种国际战略。”这样一番话,掷地有声,没有对梦想的守望,又何来这样的视野和格局?
访谈的几个小时里,陈默给人以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他鲜明的个性、特立独行的作风、还有为梦想的坚持深深地打动着记者的心。道路曲折却有别样精彩,方向并不因此改变。梦想,从未沉默!
(文/卢珊珊 王雯 图/黄耀轮)
“我真不是一个学霸”
人头攒动的校友访谈会,后生们多少带着点“朝圣”的心情。“我先说明,我不是学霸,真的不是。”陈默却开门见山地抛出这样一句话,“大一一年我几乎没进过教室,班里有些同学都不认识我。碰到考试,我只能临阵磨枪,分数自然不会太高。最终,我还是无可避免地挂了一科,因为不满平时的表现,老师甚至不许我补考,勒令重修。”讲到这里,陈默话锋一转,“要问我在大把时间里做了什么,一个字——玩,我常和散布在大江南北的同学旧友联系,一起商讨旅游攻略。”那真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身在长沙的老同学约他一起去武汉看樱花,他躺在床上订好票就即刻动身到达目的地等对方。如此,大学四年,陈默的足迹遍布全中国。或许这就是当下时兴的“游学”,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大自然是最好的教科书。提起阳朔现状,多次走访的他深感忧虑,也会反思“为什么日本干净到连汽车轮胎都发亮?”陈默带着对环境问题的追问精神,四方游历,将学习的场所由教室扩展到自然中去。
梦想的践行者
高考填报志愿,陈默首选了环境科学专业。“人的生活条件会越来越好,环境问题也将得到更多的重视,我觉得从事相关工作会给人很大的满足感。”大学时代的陈默虽然贪玩,却也没忘记最初的志向。大三那年,他独辟蹊径地写了一份广西环保治理的策划,而没有顺应老师带领学生所做课题。这份寄托着美好愿景的策划最终顺利通关。毕业后,陈默赴美深造,主修环境政策与环境法。他知道,坚持自己的专业,即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在美国,他不再逃课,“老师经常随堂抽问,学生的表现会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全新的环境带给他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内,听着熟稔的中文,时常惯性走神。但面对一个全英文的教学环境,稍不留意就会错过老师所讲重点,必须要格外专注。”同时,陈默也在对比反思中美教育差异,比如两者都会开展环保志愿者活动,同样是去江边捡拾垃圾,美国志愿者们会多一个步骤,就是把捡到的垃圾收集分类,结果发现烟头占了垃圾中很大比重,矿泉水瓶和塑料垃圾袋只是小部分。这证明人们更易忽视那些细小的垃圾,对此也难以自律。有了这样的调查结果,就更方便今后的环境治理工作。大洋彼岸的海风灌满胸膛,陈默为自己的梦想积蓄着力量,静待扬帆起航。
总有一种情怀
大三时,陈默的心中已经有一团环保教育的火苗在燃烧,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发展起来,但在出国过程中他越来越坚定此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你可以暂时不去实现,但等你积蓄够力量就一定要抓住机会去实现它!”校友陈默坚定的话语令听众们为之动容。
重返母校,陈默希望给学子们提供系统专业的海洋知识教育,梦想的版图进一步扩大。或许有梦的人都格外有情怀,对梦想的追求让思想变得深邃,“我问大家,为什么晚清那样衰败?甲午海战的牺牲太惨烈了,中国人对海洋的认知少之又少。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大发现,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西方帝国的快速崛起,回想郑和下西洋,唯进行了商贸和文化交流活动。反观现在,广西虽临海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尚有不足,只有充分认识海洋,家乡才会有更长足美好的发展。同样,国家也面临钓鱼岛、黄岩岛等一系列问题,海洋,已成一种国际战略。”这样一番话,掷地有声,没有对梦想的守望,又何来这样的视野和格局?
访谈的几个小时里,陈默给人以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他鲜明的个性、特立独行的作风、还有为梦想的坚持深深地打动着记者的心。道路曲折却有别样精彩,方向并不因此改变。梦想,从未沉默!
(文/卢珊珊 王雯 图/黄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