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五年来,在学校的关怀与大力支持下,经过全院师生员工的努力,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我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把准方向,思想政治建设常抓不懈
五年来,学院始终贯彻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班子成员定期开展学习活动,不断深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着重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在五四青年节、在教师节前关于“四有”好教师、2016年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17年考察广西等系列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贯彻落实党员“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通过这些学习活动,达到了以先进理论武器武装干部头脑的目的,提高了班子整体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与水平,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服从学校科学发展的大局,在面对新校区搬迁和抗洪救灾等多项复杂、紧急的工作挑战中,学院领导班子带头,党员师生倾力投入,彰显出学院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优良院风,验证了平日常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抓紧主业,工作实绩实效突显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重心下移,务实规范推进工作
1.通过2016年学院党委换届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党委成员的分工,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适时地对学院教职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进行了重新调整,健全了基层党支部建设,增强了党支部的活力和凝聚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3.圆满完成学院各期党校的筹备、开班、授课、结业发证等工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提供了更为完整、系统的学习、交流和提高的机会与平台,也为党组织培养后备力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4.认真组织各类评优工作,并取得较好成果,学院获得学校宣传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研究生党支部和环境工程本科生党支部分别获得广西高校优秀学生党支部、学校优秀学生党支部等荣誉。
5.扎实开展党员发展工作。五年间学院共发展党员200多人,为党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稳步提升办学水平
1.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628人,较五年前增加148人,增长30.8%,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招生人数均从30人增加到45人,地理科学从40人增加到110人。学院现有硕士研究生 80人,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40人,课程与教学论(地理)7人和学科教学(地理)教育硕士33人。
2.学科专业建设取得突破
2012年以来,环境科学获得广西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生态与环境保护”优势特色重点学科获得教育厅资助;环境科学与工程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且在教育部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进行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中,与多个高校并列排在第15位,并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单位,形成了多层次的办学格局,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3.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2012年以来,我院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通过组织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项目申报、开展与结题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共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9项,学校教材立项1项、教育教学软件项目2项、教学改革项目22项,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1项、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三等奖1项、广西网络课件二等奖2项。出版《环境仪器分析实验》、《环境生化分析》、《环境纳米分析》3本教材,协助北京大学出版社召开环境类卓越工程能力培养专业系列“十二五”规划教材教学建设研讨会,签订了2本教材编写合同。
我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2012年以来,每一届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5%以上,每一年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2%以上,多次被评为广西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五年来,研究生获得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9项,国家专利授权18件,发表论文95篇,其中SCI、EI有42篇,中文核心期刊28篇,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1项,全国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三等奖1项,广西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文化节之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第一名;学院本科生获得“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铜奖1项,“创青春”广西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1项,“挑战杯”广西创业计划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广西大学生网络模拟虚拟运营竞赛三等奖2项,华南高校地理文化presentation大赛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广西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近四届“创新杯”成绩优秀,分别获得的荣誉是全校总分第二、理科第一、优秀组织奖,全校总分第五、理科第二、优秀组织奖,全校总分第四、理科第一,全校总分第十、理科第五、优秀组织奖。2016年组织师生参加广西发明创造成果交易会,获得金奖1项、银奖1项。
(三)科学研究成绩显著,积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五年来,我院共获各类科研立项178项,获得研究经费超20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广西科技厅项目37项、广西教育厅项目23项、桂林市项目16项、其他项目7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I发表论文151篇,首次出版《现代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论文集,获得广西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9件。近五年来,我院在学校科研绩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其中, 2012年获得全校排名第三(9.1分)、2013年获得全校排名第二(13.31分)、2014年(7.14分)、2015年(5.99分)、2016年(11.52分)。
五年来,学院教师积极转换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罗汉果、银杏、铁皮石斛等系列产品开发,以及污水、废渣处理等应用,为社会企业创造上亿元产值。
(四)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学院通过积极引进人才、鼓励教师外出深造等办法建设师资队伍,使我院教师的高学历(博士)和正高职称比例得到提高,学科专业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合理、高学历、年轻化的教师队伍,具体情况如下:全院共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正高职称人员 10人、占30.3%,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副高级职称16人、占48.5%,中级职称6人、占18.2%,未定级1人、占3.0%,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的29人、占87.9%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占63.6%,另有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占6.1%;硕士生导师22人、占66.7%;异学缘结构为90.9%,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拥有硕士或以上学位,全院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3.1岁。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第二次人选1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八桂学者1人,广西第二批高校百人计划1人。获得广西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三等奖、广西高校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1人。
三.守住底线,党风廉政建设提升队伍拒腐防变能力
2016年全院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学院第一届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断规范化、常态化。学院班子成员坚持“一岗双责”制,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部署,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强化分管部门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责任意识。
(一)通过开展办公用房清理专项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二)通过推进学校干部职工违规多占住房清退专项行动,贯彻落实《桂林市违规多占住房清退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
(三)通过开展八项规定“回头看”工作,严格规范执行公务接待、办公用房、科研经费使用等管理制度;
(四)通过开展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压实党委主体责任,落实“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
我们相信,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发挥学院党委在工作中的监督、保证和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开展党建和政治思想工作,有力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学生成才各方面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以优异的工作成绩献礼党的十九大。